返回文豪1978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675章 青丝换白发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675章 青丝换白发

    陶玉书的想法并非是空穴来风,像「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这一类的评选本就是舶来品,人家西方人搞这套评选可比国内早多了。www.399xs.com

    临近世纪末,不光是国内和大中华区的文化界在忙着搞各类百年评选,国外的文化界也不外如是。

    「应该有吧,不过要是影响力不够,也不一定能传到国内。」

    陶玉书闻言轻笑,「这你就说错了。只要是稍微有点影响力的评选,肯定会有人给搬到国内的。」

    九十年代末,国内新闻界和文化界崇洋媚外的风气达到了顶点。

    什么「日本的马桶水可以喝」、「德国的下水道能跑车」,只有公知们不敢想的,没有他们不敢说的。

    陶玉书经营传媒集团,对于国内的一些风气也非常了解。

    这样的风气凭个人意志很难扭转,不过反而有时候倒会给她提供些帮助,比如现在的评选。

    她笃定,只要有英文媒体搞这一类的评选,国内大概率是会有媒体转载的。

    夫妻俩说笑着,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林朝阳接起电话,是人文社打来的。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的评选刚刚出炉,人文社打算牵头搞个座谈会。

    作为当代作家中唯一一位两部作品上榜的人,林朝阳自然不能缺席。

    一周之后,文采阁。

    今天的文采阁群星闪耀,百部入选作品抛去了过世之人,在世的来了绝大多数,少数几位没有到场的,也是因为年纪过大,重病缠身。

    「朝阳,好久没见了!」

    「朝阳老师!」

    来到会场内,一个个熟人都热情的上前跟林朝阳打招呼。

    王濛、宗璞、程忠实、谟言—·

    除了这些老熟人,还有湾岛的陈映真也来了。

    此次「百年百种优秀中国图书」的评选,湾岛也有四位作家的作品上榜,分别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白先勇的《台北人》、王文兴的《家变》和陈映真的《将军族》。

    陈映真与大陆最为亲近,早在多年前便已定居大陆,所以出席这次的座谈会也不奇怪。

    林朝阳与熟人、朋友们交谈、寒暄期间,他也成了不远处旁观者们口中议论的焦点。

    此次评选评出100部优秀作品,看起来数量很多,但这可是过去百年之间整个华语文坛所有优秀文学作品的大集合。

    每一部入选作品都是一时之选,时至今日,早已成为一代经典。

    在这100部作品当中,作者还在世的仅有1/3多一点,其中林朝阳又独占其二,因而他绝对要算是今天的来宾当中最特殊的那个人。

    从今天座谈会的发言顺序便能看得出来,从近代走来的老一代作家们仙逝的仙逝、疾病缠身的也不在少数,王濛已经是今年座谈会来宾当中年纪和资历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了。

    再加上他担任过文协二把手和文化部尚书的特殊身份,因而排在了第一位发言。

    紧随着他的,便是林朝阳。

    「老王刚才讲的很好、很全面,文协的同志非让我也讲讲,一时之间,我还真不知道该讲点什么。」

    会场内发出一阵哄笑声,气氛轻松而愉快。

    沉吟了一下,林朝阳又说道:「不过既然都答应人家了,我还是得履行承诺。今天我就来谈谈‘关于创作的理想和信念’吧。」

    「理想、信念,这些词听着太虚无缥缈了,大家应该都有这种感受。

    所以我不能夸言去往大了谈,只能从小处着手,谈谈我个人的感受,谈谈我的‘文学理想和信念’是如何养成的。」

    说到这里,林朝阳轻咳了一声,会场内众多作家的脸色也不由得严肃了起来。

    论资历,在场有不少比林朝阳更资深的前辈,但要论创作成绩和文坛影响力,今天在场的人里却几乎没有人能与林朝阳相提并论。

    因而他当他露出郑重的神色,众人也不由得侧耳倾听。

    「首先,我得说,我跟一般的同行有些不太一样。

    很多人都是因为喜欢读书,进而热爱上了文学和写作,走上了创作道路,成名成家。

    就比如老程—」

    林朝阳的手指向一脸憨厚的程忠实,「他就给我讲过,他是中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车老师。本来他对于写作文这件事是感到厌烦的,因为学校让写的都是命题作文,对于天性自由开朗的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一种折磨。」

    「但这位车老师不一样,他让学生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所以老程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不仅找到了写作文的乐趣,更萌发了对文学和创作的憧憬。」

    「老程很幸运,他遇到了一位良师。没有这位车老师,中国文坛就没有《白鹿原》

    喽!」

    林朝阳的调侃让众人不由得又发出一阵轰笑声。

    程忠实与林朝阳隔了两个座,听着林朝阳的调侃,他嘴角挂着轻笑,心中仿佛清泉漏潺流过。

    他依稀记得车老师的事是他和林朝阳当年参加黄岛笔会的时候提过的,没想到过了近二十年,竟又被林朝阳给提了起来。

    回想良师,他心中颇多缅怀,更感激于林朝阳居然还记得当年不起眼的小事。

    「.说回我自己,我走上创作道路,最大的原因是为了赚点稿费,我这个出发点说起来比较功利。

    既然是为了赚钱,所以在当时也就谈不上什么理想、信念了,也因此,我的文学信念形成的时间很漫长,是从功利到不功利的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这其中,看重名与利的阶段我就不细说了,还是要照顾一下个人形象。」

    引动笑声的小玩笑过后,林朝阳接着说:「发表了一些作品之后,不管是我个人还是作品,在社会上都产生了比较多的影响,到了这个时候,文学创作作为个人生存或谋求名利的目的就慢慢淡化了。」

    「倒不是说它们不重要了,而是退居其次,不是主要矛盾了。」

    「你成了一个社会广泛承认的作家,你写下的每一段文字可能都会对成千上万的读者产生思想上和认知上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物质追求和名利之心的淡化是一种必然,对于自身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这大约是我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悟到的—」

    听林朝阳讲到这里,在场的有些人联想到了这一时期林朝阳的主要作品应该是「香江三部曲」。

    实事求是的说,「香江三部曲」中除了《楚门的世界》之外,其它两部作品在内地的影响并不算特别大。

    当然,这指的是跟林朝阳自己的其它热门作品相比较。

    这其中有个很大的原因是在于,当时林朝阳旅居香江,「三部曲」的故事也多是围绕着香江这座城市所展开的。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香江三部曲」确实与内地的读者们有一定的审美和文化差异。

    但如今十余年时间过去,回过头来再看这几部作品,大家对于这几部作品的感受反而更加深刻了。

    盖因「香江三部曲」在当年所反映的香江的许多社会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正在内地逐步显露。

    主流文化追求的通俗化,新闻媒体的娱乐化,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股市所带动的投机风气··

    当年看起来很遥远的问题,现在正一点点的迫近中国当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香江三部曲」的含金量也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为文学界和读者们所认可。

    林朝阳谈到自身追求在这一阶段的提高,「香江三部曲」便是最佳的写照。

    恰如香江媒体当年所言,林朝阳的「香江三部曲」如同手术刀,精准剖开了香江社会贫富差距的脓疮,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社会阶层的矛盾与对立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现在看来,「香江三部曲」所阐释的又何止是香江的问题。

    香江这个社会虽小,却五脏俱全。

    「香江三部曲」对香江的审视和批判,又何尝不是对整个人类现代社会的审视和批判呢?

    对于绝大多数文学作品而言,面世之后的口碑和评价几乎决定了它的命运。

    但「香江三部曲」却有些不同,它在当年所造成的影响在经过了时间的发酵后不仅没有衰弱,反而历久弥新,愈见深刻,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

    「-那个时候应该是我第一次清醒的意识到,社会承认一个作家的价值,同时所隐含的是你带给社会和大众的影响力。

    到九十年代左右,作品发表、出版也好,大卖也罢,对我能起到的兴奋感已经越来越弱了,相反的,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了一股压力。

    作为一个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文学舞台上,我是个什么程度的作家?给自己打个分,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我是不是对得起「作家」这两个字这是那两年我在心里经常会问自己的问题。」

    林朝阳的声音回荡在会场内,传进了在场每一位作家的耳中,其中有不少人都对他的这段分享感同身受。

    今天能来参加这场座谈会的作家,「全国知名」是个基础。

    换言之,在场的人大多不缺名利,因而形而上的追求就成了大家都能够感同身受的议题。

    总结起来无非四个字一一名留青史。

    以文字留名现当代文学史,对于今天在场的不少人来说是已经完成了大半的事。

    但林朝阳想的要比他们更远一点,他所追求的不仅是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留名,更要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值得后人瞻仰的浓墨重彩。

    即便是对于今天在场的这些成名作家来说,这也是件极有难度的事,可大家却并不认为林朝阳是异想天开。

    纵观中国近现代、当代文坛,在海外取得不俗影响力的作家倒不是没有,鲁迅、老舍、林语堂·

    细数一数,十个八个总是有的,但要非得评个第一的话,恐怕非林朝阳莫属。

    仅是「作品在海外行销数千万册」这一条,林朝阳便足以让许多前辈汗颜。

    更无需论,他的作品以各种形式改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今天在场的作家当中,王濛和程忠实都与林朝阳很熟识,对他刚才这番话也是感受最深的,因为两人也曾有过这样的心态,只不过两人出现这种心态都是在年近五十的时候。

    而林朝阳·—·

    两人的嘴角不约而同的露出一丝苦笑,人家三十来岁就悟到了这个道理,

    张爱玲说的太对了,出名要趁早。

    想想林朝阳二十出头就成名了,到三十多岁有这样的心理倒也很合理。

    随着林朝阳温和的声音,在场所有人都沉浸在他的讲话之中。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会场内一片沉静。

    直到二十多分钟之后,林朝阳的发言终于到了尾声。

    「..-20世纪走入了尾声,这两年国内关于文学的衰落、文学是否依然神圣的讨论层出不穷,这一方面说明了如今当代文学的式微,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我们的文学依旧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

    我今天谈自己的创作理想与信念,不是想当个教师爷,而是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掏出来给大家看一看。

    个体生命的体验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但人类的美德之一就是感同身受。

    身为作家,我们不能失去艺术创造的追求,同时也要有颠覆自己的冒险精神。

    我们的社会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生活形态、人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家们也要与时俱进。

    不要怕颠覆后被人轻蔑,也不要怕冒险后的失败,颠覆和冒险本身就具有二重性。

    一个作家的文学理想,理应要创造出思想内涵的全新形态,如果一个作家没有属于自已思想和艺术形态上的一种全新的、有异于的作品,那么,这个作家是立不住的。

    在这一点上,放之四海而皆准。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点分享,谢谢大家。」

    长达半个小时的发言没有慷慨激昂,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赢得了在场所有作家的认可,很多人都在思索看林朝阳的这番话。

    片刻后,这些人的思索被打断,掌声如同春雷滚滚,响彻整个会场。

    随后,程早春作为人文社总编发言,给予了林朝阳的发言极高的评价。

    座谈会后,祝昌盛又代表《当代》找到林朝阳,表示希望能够将他在会上的发言整理发表到《当代》上。

    「这倒是没问题,不过发言稿可能要晚一点整理出来。」

    林朝阳的发言只列了个提纲,大部分内容都是自由发挥,半个小时的发言要是总结起来,至少得有大几千字。

    「没事没事,我们这边都整理了个大概。明天我带着稿子去给你过目一遍,你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地方。

    要是没有的话,就放在下一期发表。」

    「也好。」

    林朝阳的这份待遇看得旁边的同行们眼热,连发言稿都给整理好了,你们《当代》还能不能有点节操了?

    座谈会之后,人文社举办了招待宴,因着人多眼杂,再加上在场的还有人文社和文化部门的几个领导,大家都不太尽兴。

    晚上九点多,从饭店出来,以程忠实为首的一群作家抛弃了招待所,杀向了小六部口胡同。

    跟带着公务宴请氛围的招待宴不同,在小六部口胡同,大家更能放得开手脚。

    哪怕是没怎么来过这里的作家,也能很快的放开自己,融入这座积蓄了无数文华的院落。

    接近午夜,西院正房内的声音依旧欢腾着,飘荡在半空中。

    大多作家都是老烟枪,屋内烟雾滚滚,饶是程忠实这个老烟枪都有些遭不住。

    他走到窗边,一只手刚刚拉开窗,屋内的烟雾好似一道冲天而起的巨龙,飓的北风要时间涌了进来。

    「害呦!」

    「丝~」

    没有防备的众人结结实实的吃了个透心凉,怨声载道,

    程忠实一贯憨厚老实的脸上少见的露出促狭的笑容,这才将窗户关上。

    「夜深了,给你们大家提提神。」

    众人又向他表达了一番「感谢」。

    这时候有人喊茶水没了,接水的工作被大家一致投票给了程忠实。

    他倒也没推辞,接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走出门去给大家打水。

    来到厨房,这里的灯亮着,里面有两位保姆在忙碌着。

    见程忠实提着保温瓶过来,阿娣忙给他接了热水。

    「谢谢了,谢谢了!」

    程忠实忙道了两声谢,他的谢声中包含了些歉意。

    阿娣她们这会儿正忙着给大家做宵夜呢,如果没有他们这帮人,这会儿人家应该早就休息了。

    「您客气了。」

    见他眼神落在灶台上,阿娣说:「等会饭做好了,我送过去。」

    「别麻烦了,我叫他们过来吃就行。」

    道过谢,程忠实提着保温瓶往回走,

    不远处的正房那里灯火通明,人声喧嚣,他心中忽然生出了些恍惚之感。

    这十几年里,他每隔两三年总要来小六部口胡同一趟。

    有时候是因为得奖,有时候是因为出差开会,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

    院子就安静的落在这里,一如往昔,可他们这些宾客,却已青丝换白发。

    心头感慨只是那么一瞬,他重又迈开步子。

    推开门,遥远的声音一下子被拉到了耳边,张炜发现了他的异样,上前从他手里接过保温瓶,关切的问道:

    「老程,是不是太累了?要不你去隔壁休息吧。」

    虽然心里很想跟大家彻夜畅谈,但感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程忠实也不得不服老。

    「是有点累了,熬不过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实际上,今年在场最年轻的人都四十多了,程忠实这话有点往自己脸上贴金的遥强意味。

    临走他又对张炜叮嘱,「等会你们想着去餐厅吃饭。」

    张炜应了一声,过了几分钟,他正打算去餐厅看看,不想阿娣端着食盒进了门。

    「哎呦,这怎么好意思!」

    「我们去餐厅吃就行了,您看您还送了过来。」

    这帮作家嘴上客气了两句,可行动却一个比一个实在。

    这会儿马上下半夜了,连着几个小时高谈阔论,情绪兴奋,晚上胃里裹的那点食物早被消化的干干净净了,这会儿大家都是饥肠,捧着碗就开造。

    「嗯,这手艺,不输饭店的大厨!」

    「你们尝尝这道清炖蟹粉狮子头,肥而不腻,清口鲜香啊!」

    「大姐您要是开饭店,保准能成大老板。」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将不善言谈的阿娣夸得嘴角止不住的上扬,收获了满满的情绪价值。

    在隆冬的深夜吃着热乎乎的美味菜肴,本身就是件很幸福的事,大家说起这些年在小六部口胡同所受到的热情招待,更觉温暖。

    <!-- 翻页上aD开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