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工科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千二百四十四章 沙暴淬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4244章 沙暴淬火

    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刚在这片戈壁插下第一根测量桩时的场景。www.biquge369.com那时这里只有几顶临时帐篷,风一刮,帐篷布就哗啦啦地响,晚上连热水都喝不上,科研人员只能用雪煮茶。有次沙尘暴来了,大家手拉手围着设备,生怕被风卷走,林舟当时还是个实习生,抱着个传感器,在风沙里哭了,却没松开手。

    而现在,帐篷变成了现代化的实验室,雪煮茶变成了食堂的羊肉汤,那些曾经让他们头疼的技术难题——超导线圈的热斑、电枢的磨损、供能系统的小型化——都在一个个深夜里,被他们用焊枪、公式和韧劲,一点点攻克了。

    第二天早上,考察团离开基地时,晨光正从戈壁的东边爬上来。“天枢”电磁炮的炮管已经收回了底盘,像个休息的战士,炮身上的细沙被晨露打湿,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周院士握着吴浩的手,语气郑重:“明年舰载版‘天枢’测试时,我一定来。到时候,咱们一起在军舰上看‘天枢’打靶。”

    张副总也拍了拍他的肩膀:“部队会全力配合你们,靶场、哨所、军舰,只要你们需要,随时开口。”

    车队缓缓驶离基地,吴浩站在门口,看着那些熟悉的身影渐渐变小。林溪和项目组的年轻人跑了过来,手里拿着张画,上面是“天枢”电磁炮和“沙行者”机器人并肩站在戈壁上,背景是冉冉升起的太阳,下面写着一行字:“戈壁铸剑,剑指苍穹”。

    “吴总,我们一定会把协同方案做好!”林溪挥着画,声音在晨光里格外清亮。

    吴浩点点头,看着车队消失在沙丘后面,才转身往实验室走。智能能源中心的光伏板已经开始工作,蓝色的板面向着太阳,像无数双睁开的眼睛。他摸出手机,给李默发了条信息:“今天上午十点,对接海军舰载版参数,让小林把电枢样品带上。”

    信息刚发出去,李默就回了个“收到”,后面还加了个火焰的表情。吴浩笑了笑,把手机揣回口袋,加快了脚步。实验室的方向,已经传来了熟悉的焊枪声,那声音在晨光里跳动着,像在为新的一天,奏响属于他们的乐章。

    戈壁的风还在吹,却不再像三年前那样带着绝望的呼啸。现在的风里,有光伏板的金属气息,有电磁炮的钢铁味道,还有年轻人的笑声——那些笑声里,藏着中国国防科技的未来,藏着这片戈壁的希望,更藏着无数个“戈壁铸剑”的日夜,和那些永远向着晨光的坚守。

    西北研发基地的清晨总裹着砂砾的粗粝感,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光伏板阵列时,“天枢-III“型陆基电磁炮的炮管正从隐蔽工事中缓缓扬起。吴浩蹲在炮身左侧,手指划过钛合金表面的散热槽——槽道里还卡着昨夜沙尘暴留下的细沙,在晨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

    “吴总,超导储能舱的温度又飙到88K了。“对讲机里传来李默的喘息声,背景是液压泵的嗡鸣,“冷却系统的过滤器被沙尘堵死了,跟上次一模一样!“

    戈壁的风突然转急,卷起的沙粒打在防爆头盔上噼啪作响。吴浩抬头望向远处的沙丘,靶场方向的伪装网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像一面面残破的战旗。“让林舟带抗沙涂层过来,“他对着对讲机喊道,“先给过滤器套上纳米级防尘网,我马上到储能舱!“

    储能舱内的景象让吴浩倒吸一口凉气:超导线圈的低温罐表面凝结着白霜,冷却液管道上布满沙尘颗粒,如同裹了层砂纸。林舟正趴在管道下方,用微型吸尘器清理过滤器,防寒服袖口沾着深灰色的超导材料碎屑。“第三次了,“他拧下过滤器,里面的金属网眼被沙尘塞得密不透风,“这鬼天气,比南海的盐雾还难缠。“

    李默递过红外测温仪,屏幕上的热点区域正从88K缓慢升至89K。“临界温度90K,再涨就失超了。“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刚才沙尘暴最猛的时候,光伏板供电波动了0.3秒,储能系统为了稳压,瞬间多释放了5%的能量,导致线圈发热。“

    吴浩盯着测温仪,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在南海舰载测试时遇到的栉水母堵塞。戈壁的挑战从来不在海上,而在这无孔不入的沙尘和极端温差。他摸出手机,调出基地的智能微电网数据:光伏板阵列的清洁机器人正在高速运转,机械臂挥舞着碳纤维刷,将板面上的沙尘扫进收集槽。“让齐广坤把备用的石墨烯过滤器送过来,“他下令,“再给储能舱加装电磁振动器,每隔十分钟自动抖落沙尘。“

    下午的实弹测试在沙尘暴间隙进行。“天枢-III“的炮管指向二十公里外的环形靶区,那里的混凝土靶标已被风沙打磨得棱角分明。吴浩站在半地下指挥中心,看着屏幕上跳动的风速数据:10.2米/秒,方向西北,对弹丸弹道的影响预计偏差1.5米。

    “储能系统充电至95%,“李默的声音透过电流杂音传来,“超导线圈温度稳定在85K,抗沙涂层效果显著。“

    随着指令下达,电磁炮发出沉闷的嗡鸣。没有传统火炮的巨响,只有空气被撕裂的尖啸——一枚钨合金弹丸以7马赫的速度冲出炮管,在沙暴中划出一道模糊的轨迹。二十秒后,靶区传来微弱的震动,监控画面显示弹丸精准穿透了1.2米厚的装甲混凝土靶,破口边缘光滑如镜。

    “命中!ceP(圆概率误差)0.8米!“林溪的声音带着哭腔,她指着屏幕上的弹着点分析,“抗沙涂层减少了空气阻力,弹丸稳定性比上次测试提升23%!“

    吴浩看着屏幕上的三维弹道模型,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戈壁插下第一根测量桩的场景。那时的“天枢-I“型连五公里都打不到,电枢在炮管里就因过热解体,而现在,这头钢铁巨兽已能在沙暴中精准撕裂目标。

    深夜的基地实验室里,紫外线灯将电枢样品照得泛蓝。林舟戴着放大镜,用镊子夹起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金属片——那是今天测试后回收的电枢残片,表面布满细密的划痕。“吴总,您看这磨损纹路,“他将样品放在电子显微镜下,屏幕上立刻浮现出沟壑纵横的金属表面,“沙尘颗粒就像无数把小刀子,在电枢高速运动时切割表面。“

    李默递过一份光谱分析报告,纸页边缘被手指捻得起毛。“我们试过十二种涂层,从金刚石薄膜到石墨烯复合材料,“他指着数据表格,“只有这种含碳化钨的记忆金属涂层,能在7马赫速度下抵抗沙尘磨损,磨损率降低68%。“

    <!-- 翻页上aD开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