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天唐锦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千零九十七章 忌惮之心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笔趣阁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5163章 忌惮之心

    柳奭看了刘仁轨一眼,摇摇头,道:“下官当年受越国公之委派筹建、管理‘铸造局’,此知遇之恩无以为报,早已下定决心为越国公管好‘铸造局’,至于升官晋爵,等闲事尔。www.biquge85.com

    何必拿升官来诱惑我呢?

    只需跟越国公说上一句,想升就能升,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留在铸造局,因为我不想升而已。

    刘仁轨哈哈一笑,赞叹道:“柳郎中仁义守信,本官实在钦佩,越国公能够有你这样的下属忠心维护,何愁大事不成?”

    柳奭已经品味出刘仁轨之动机,故而对其言辞不置可否,笑着道:“难道刘侍郎对越国公不仁义、不守信、不忠心?”

    刘仁轨道:“诶,柳郎中此言差矣,咱们都是大唐官员,首要是忠于陛下,次要是忠于帝国,焉能将自己划归于某一人座下?你这么说,万一被御史台盯上,是要给越国公制造麻烦的,国家公器岂能私相授受?慎言呐。”

    “下官区区一郎中而已,与刘侍郎的境界相差甚远,自然也是忠于帝国、忠于陛下……”

    柳奭笑着摇头:“不过陛下面前有刘侍郎这样的忠臣便足够了,吾等微末小吏只知报偿知遇之恩,维护恩主之利益,没出息得很。”

    刘仁轨面色如常,仿佛听不懂这番话中的讥讽之意,笑呵呵道:“柳郎中过于谦虚了,知遇之恩自然是报偿的,只不过心中也当存有国家大义,毕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柳奭颔首:“受教了。”

    “呵呵,今日观览铸造局,感触颇深,很想与柳郎中深入探讨一番,不过衙门里还有一些事务亟待处置,便先行告辞了。”

    “刘侍郎慢走,不送。”

    ……

    刘仁轨扶手走出铸造局,与几个仆从会和之后返回城内,心中嗟叹一番,有些后悔。

    自己过于心急了……

    不过也是出于无奈,他虽然是兵部左侍郎,然而并无太多实权,头顶上的崔敦礼出身名门、能力出众,下边的右侍郎郭福善在兵部衙门主持后勤事务多年,人脉极广、声誉颇佳。

    他夹在中间掣肘太多,说是将来接崔敦礼的班,却有些等不及。

    他觊觎铸造局,但柳奭乃房俊心腹,若能运作一番使其升官外放,自己顺理成章接管铸造局这个“天下第一工坊”,对于自己事业之助力极大,却又碰了一鼻子灰。

    希望柳奭能够将自己的意图转达给房俊,而房俊则感念自己这些年鞍前马后唯命是从,将铸造局交由自己主持……

    *****

    诸位大臣陆陆续续离去,唯有刘洎迟迟不动,留了下来。

    等到诸人走光,李承乾起身从御案之后走出,来到窗前地席上坐下,招手示意刘洎近前。

    刘洎走过去跪坐在茶几对面。

    内侍重新起了一壶茶水放在茶几上,又取来几样点心、干果,这才躬身退去。

    李承乾喝口茶水,捶了捶那条伤腿,示意刘洎饮茶,笑问道:“中书令还有事?”

    刘洎捧着茶杯,迟疑一下,叹气道:“陛下英明神武、明察秋毫,按说微臣无需担忧他人攻讦诽谤,只是自越国公西征以来,微臣夙兴夜寐、殚精竭虑,苦苦支撑着西域方面无极计数的粮秣辎重,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可现在只因一句补给困难、负担太重之言语,便被人冠以‘无胸襟气量、不能总摄百揆’之罪名,实在是愤懑至极、伤心透顶。”

    顿了一顿,在李承乾探寻的目光之下,苦笑着道:“微臣非是在陛下面前诉苦,只是自感能力有限、精力不足,恐无法胜任中书令之职务,更不能好生辅佐陛下成就皇图霸业……故而,甘愿请辞。”

    李承乾一愣,心中不快,淡然道:“中书令劳苦功高,何须在意区区几句攻讦?朕知你功在社稷,便不必在意旁人些许言语,反而越是受人攻讦就越要做出一番成绩给那些人看。古往今来身居高位者,哪一个不是诽谤伴身、毁誉参半?此等推卸责任之言,以后不要再说。”

    立场不同、利益不同、风格不同……都会引来攻讦对立,中书令的位置只有一个,旁人心存觊觎在所难免。面对攻讦所要做的是坚定志向、周全己身,稳若磐石、无懈可击。

    总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哄着你吧?

    更何况当初你一天到晚攻讦房俊的时候是何等热切,现在旁人攻讦你两句便受不了?

    怎地,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吗?

    刘洎神情黯然,也有些无奈,他并非在陛下面前“告刁状”,更非装可怜、博同情,而是真真正正想要辞官,即便不能致仕归乡,也要交卸中书令之职务、让出宰辅之位,去一个闲散衙门悠闲度日。

    实在是压力太大……

    随着房俊在西域高歌猛进、连战连捷,军方之气势勃发,可谓气焰熏天、不可遏止,他这个文官领袖处境极其艰难。

    身为领袖,自当顾全文官之利益,和军方如日方中,气势正盛,他总不能彻底断了安西军的粮秣辎重,以此来挟制军方吧?

    可任由军方势大,又会导致文官不满……

    堂堂中书令,如今之处境却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真的想彻底退下去,将这个烂摊子交给马周。

    但陛下既然不满,这话他自然不敢再说。

    便转换话题:“安西军接连在恒罗斯城、可散城取得大捷,接下来还要追亡逐北、意欲将所有入寇之大食军队追击歼灭,此举若是成功,固然可解西域之危,三十年内不复边境之忧,可战线长达万里之遥,所消耗之粮秣辎重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一旦失败,这些都将打了水漂……以微臣之见,或应当告诫太尉、约束安西军,适可而止即可,无需承担如此之大的风险。”

    李承乾沉吟不语、犹豫不决。

    安西军连战连捷、追亡逐北,这自然是好事,身为大唐皇帝当然愿意见到“武勋昭彰”、“战功赫赫”,但刘洎之言也不无道理。

    为了支持这一次的西域之战,整个陇右、关中几乎所有的府库都被抽干,无以计数的粮秣、军械、辎重日夜不停的运往西域,无论最终之战果如何,关中、陇右都必须有十年之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如初。

    代价太过巨大。

    当然,这只是其一。

    其二,也正因他是大唐皇帝,所以不得不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安西军会否因为此次西域之战,在获取海量资源的情况之下,愈发变得势大难制、尾大不掉?

    帝国需要西域这个战略缓冲,却无法接受一支纵横西域、反过来对中枢产生威胁的强军。

    犹记得当初长孙无忌叛乱,房俊带领右屯卫、安西军数千里驰援长安,一路势如破竹、无可抵御之姿态。

    他当然相信房俊不会凭借安西军造他的反,可如今房俊明火执仗的对东宫表达效忠之意,安西军越是强大,东宫的班底便越是稳固,再加上朝中诸多文官也纷纷表示支持东宫……

    做一个皇帝,最大的威胁从来都不是来自于外敌,而是内部。

    换言之,最能够威胁皇位的,唯有最为亲近之人。

    若是有朝一日东宫之羽翼渐丰,有军方班底、有官文支持,会否将他这个皇帝请入大明宫、恭迎“太上”之位?

    沉吟良久,李承乾缓缓道:“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太尉远在西域,亲自指挥安西军作战,吾等坐镇长安不明前线形势,焉能横加干涉、指手划脚?”

    以房俊之权势、地位、声望,只要他决定对大食军队穷追猛打一路杀向大马士革,那么朝野上下无人可以命令其改弦更张。

    即便是他这个皇帝也不行。

    权臣,就是有这样的底气。

    刘洎顿时双眼一亮,忙道:“陛下圣明!统帅身处前线,对战局了如指掌,所做出之决定自然不能任由后方干涉,否则一旦战事不利,那等责任谁能背负得起?但碎叶城距离大马士革万里之遥,沿途河流密布、沙漠处处,更有高山险隘、崇山峻岭,后勤补给实在是难如登天!安西军之补给加上沿途之消耗已然是天文数字,想要依靠陇右、关中、安西都护府予以输送,根本不可能!只能从其余各处调拨粮秣辎重,但唯恐时间上有所延误……”

    不让房俊追着大食军队打不可能,但粮秣辎重不是凭白变出来的,补给跟不上,如之奈何?

    有能耐你就“以战养战”,那么你打到天边也没人管你!

    李承乾点点头:“打仗打得就是国力,可再是强盛的帝国,国力也是有限的,难免力有未逮……但毕竟将士们征战在外,中书令还是要竭尽全力予以供应。”

    “陛下放心,微臣定然尽最大之努力!”

    君臣心照不宣。

    刘洎心里又是欢喜、又是担忧。

    欢喜的是陛下对于房俊果然深有忌惮,担忧的则是这份忌惮未必是出自于房俊本身,而是攸关东宫归属。

    一旦陛下铁了心易储,他这个中书令又该站何立场、何去何从?

    <!-- 翻页上aD开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